• 精选
  • 会员

管风琴战争

2020年6月26日  来源:工匠哲学 作者:马修·克劳福德 提供人:xiezi96......

不同于钢琴,管风琴制琴师能够尝试各种奇思妙想,呈现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件变化的乐器,也会随民族文化和不同教派的礼拜仪式而变化。礼拜仪式随时间而变,不同信仰群体所接受的建筑风格也随之转变。管风琴放置的实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乐器的性质。早在500年前,管风琴制琴师就是音乐家、建筑师、集会者,甚至神学家。相较于其他乐器,固定放置的管风琴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物体,要理解它必须追溯其历史。

关于管风琴的持续对话可能是各方之间的争论。在各个时期都会爆发管风琴战争,并与人类灵魂利害攸关,从历史上全盘否定管风琴这一举动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迁入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拒绝使用管风琴,认为它鼓励盲目崇拜和傲慢自负,是魔鬼的造物。东正教神学家帕维尔·弗洛伦斯基(Pavel Florensky)谴责管风琴,视其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化身,是西方天主教的腐败,称管风琴发出的声音对于极其透明的正统礼拜仪式而言,太过迟缓、低沉和奇怪,感觉淹没在人性的黑暗中。4

管风琴爱好者的阵营中也有过争吵。20世纪时,更多的是出于音乐上,而非神学上的考虑。但争论的激烈性表明了“现代性”正处于危急关头,与另一个时代的神学战争一样对人类灵魂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管风琴战争的第一枪由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打响。在20世纪初,史怀哲首先对巴赫的作品进行的解读。1896年,他来到了德国斯图加特莱德哈勒(Liederhalle),聆听报纸上报道的令人倾倒的新管风琴。史怀哲十分尊重这位管风琴演奏者。在自传《我的生活和思想》(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中,史怀哲写道:“人们对这件乐器大为赞赏,我却听到了刺耳的声音。在兰格演奏的巴赫的赋格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的混乱,难以单独辨认每个声音。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管风琴反而意味着退步,我的这一预感瞬间变为了现实。”5史怀哲又写了一本小册子,拉开了管风琴改革运动的序幕。

强调某物如何特别“现代”,在史怀哲看来是“不进反退”。要理解这一点就有必要了解那时管风琴的发展轨迹。那时的管风琴称得上是一个令人把玩的物品,令人震撼的是它的工艺之精巧,而非音乐之美妙。不仅如此,这一过程在史怀哲写作时积蓄势头,并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巅峰。以大西洋城浮桥厅的管风琴为代表,音管超过33 000根,由总共600马力的鼓风机驱动,是巴洛克管风琴风压的30倍。《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称其为世界上声音最大的乐器,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比最大声的火车汽笛响6倍以上。由于存在风压,所有的音管都被牢牢捆住,防止它们脱离,被吹到屋顶。最大的音管重达1 360千克,长达20米。它所产生的音调实际上称不上音调,只有8赫兹,大约就是军用运输直升机恰巧在你头上盘旋的声音。因此,人们抱怨这样的管风琴不悦耳。

制琴 / 工匠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