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朝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隋朝 > 南北朝 > 晋朝 > 三国 > 东汉 > 西汉 > 秦朝 > 周朝 > 东周 > 春秋 > 管仲 > 韩非
  • 精选
  • 会员

扬榷què———对君道、御下的全面总结

2019年11月17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soucai22......

3.扬榷què———对君道、御下的全面总结

本篇题为《扬榷》,一直以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扬榷》应该为《扬权》,因为古汉语中权与榷是同一个字,扬权就是要高扬权术驾驭臣下,此说颇具煽动性,很能吸引眼球,是标题党最爱,因此持此种观点人也最多。另一种观点则是扬榷的本意,类似与现在的综述,概要之类。从内容来看,此篇文字正是韩非对君主之道,御下思想的综述,因此我取后一种意思,定名为《扬斟》。《扬斟》一篇是本章的主心骨,就像《主道》是主道章的主心骨一样。

既然是综述,就要从哲学讲到道理,再在从道理讲到应用层面。韩非的哲学思想取法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处处能看到道家”无为”的影子,任法而治的思想则来自于军营,至钢至阳的法与至阴至柔的术好比人体的任督二脉,韩非就是一名武学大师,打通了任督二脉。《扬真》中的许多论点在前面已经做过零星的介绍,这里是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读后必能产生融会贯通的感觉,就像完成一幅拼图游戏。

今人写政论文章常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说……。韩非这里是老子思想告诉我们说……。说什么呢?说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大命就是那宏大寥廓的自然法则,也就是所谓的“道”。随后韩非继续引述老子的思想:1)美食与好身材不可兼得。老子的这个发现现在已经成为美女的必知常识之一,无数美女在美食与S形曲线之间饱受诱惑与克制的煎熬;2)纵欲必然损伤身体(采阴补阳另当别论),老子的又一发现促进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自从有了伟哥之后,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环节。这是老子对人体规律的一种观察,《道德经》原文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都是吃喝玩乐。如果是我读了老子的这些话,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养生之道,我会把老子的教导落实在行动上,合理控制饮食和X生活,保持健美的身材和饱满的精力。韩非和我不一样,他总能从再平常不过的道理中看出帝王术。韩非发现常人需要养生,君主也需要养生,只不过君主的生态环境是权力场,所以养生之道也与常人不同。普通人要戒除不良嗜好,君主也要控制吃喝玩乐。普通人要发扬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君主事业当中;君主要忘记专长,要克制强烈的做事欲望,要从具体事物从抽身回来,要从常规的专业分工中重新划分出属于自己的领域。即便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君主也不是展示的越多越好,而是隐藏的越多越好,这是由于权力的特性所决定的。接下来韩非描述了一番做君主的美妙感觉,请看。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左右既立,开门而当。勿变勿易,与二俱行。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 ”

———群臣百姓献身于君主事业的各个方面,君主掌握事务的关键。君主虚静以待,众人主动效劳。一切进入状态之后,君主坚守静态,就能获得不失真的动态信息。分配好岗位之后,君主敞开门户接纳所有的意见。不做任何变更,按照天理与人情推行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才叫做遵循事理。

韩非已经不止一此地提到过这里的思想,我们提炼出其中的要点,有:

1) 节制欲望,不做具体事务

2) 把握事务的关键,树立好坏的标准

3) 虚静以待

4) 任人委事

5) 天理人情

6) 持之以恒

随后韩非又对用人进行了总结。首先,用人的前提是有人可用,在这里韩非告诉君主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总比问题多,有天大的窟窿就有天大的补丁,对臣民而言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条结论的得出基于韩非对世间万物的观察,比如公鸡打鸣,猫捉鼠。有人可用是君主用人的充分条件。其次,与君主利益相关的事务千千万,无论君主多么能干,一件件的去具体解决,都只能是挂一漏万,这是君主用人的必要条件。如果君主好强逞能,执意要在具体事务上见高强,正好给了臣下进行欺骗的机会。君主喜欢显聪明,臣下正好利用。总而言之,君主的特长正是臣下利用的凭借。正常的情况是臣下尽力表现,君主是一旁默不作声的评委。如果君主的表现欲望太强,君主就成了演员,臣下就成了观众。君主只顾自己表现,臣下没有了行动的压力和动力,事务就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对于领导有一句精彩的评论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羊,能够打到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狮子”。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他坚守自己的领导风格。军事、政治、外交的所有重大方针政策都出自他手,他独断专行,很少听从部下的意见,部下的唯一功能就是执行命令。当然杰出、全面的能力,坚定的意志,永不衰竭的智力是他赖以称雄的资本。但即便天纵神明如拿破仑者也经常为没有人替他排忧解难而抱怨,其实怪不得别人,要怪也只能怪他把部下打造成只会执行命令,不会主动思考的机器,所以拿破仑的帝国一直是一个人的帝国,拿破仑是一个人在与反法同盟作战,加之他穷兵黩武,使得他的统治基础很浅,一旦吃一次大的败仗就没有翻身的机会。拿破仑的领导方式并不是最好的,领导是狮子最好,但不要将部下刻意地弱化为羊,他们原本也不是羊,而应该将他们变成狼、狐狸、骆驼等,一般来说领导并不带领部下冲锋陷阵,而是端坐中军帐调度规划,实行赏罚。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如果我们泛泛来看这段话,似乎藏着说不清的微言大义,但联系到企业管理,便豁然开朗了。那“名”不就是岗位,“物”不就是职责么?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和众人的特长,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立岗位,限定职责。然后将相应的人员安排上去,给他们任务,他们就会拼命干活。有时候,管理者也根据员工提出的方案或者计划进行任用,可是随着企业运行的专业化越来越高,管理者有限的知识也无法应付,那么就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看广告看疗效,最后根据员工提出的方案与实际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好则赏,不好则罚。赏罚公平公正,员工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的调动。

【管理】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如果我们泛泛来看这段话,似乎藏着说不清的微言大义,但联系到企业管理,便豁然开朗了。那“名”不就是岗位,“物”不就是职责么?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和众人的特长,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立岗位,限定职责。然后将相应的人员安排上去,给他们任务,他们就会拼命干活。有时候,管理者也根据员工提出的方案或者计划进行任用,可是随着企业运行的专业化越来越高,管理者有限的知识也无法应付,那么就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看广告看疗效,最后根据员工提出的方案与实际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好则赏,不好则罚。赏罚公平公正,员工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的调动。

【修为】

君主要谨慎的处理政务,不可轻举妄动,须知大国若烹小鲜。君主虽不亲力亲为,但掌握关键,因此要善于等待时机,把握潮流。其行事如炒股,首先要善于判断大势,进而顺势而为,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明的君主好比云中的蛟龙,见其首不见其尾。因其大权在握,因其不可把握,臣下笼罩在无形的恐惧之下,战战兢兢,只得抛弃一切虚与委蛇,油头滑脑,实心诚意的做人做事,君主就不会被虚假的表象蒙蔽。“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君主要遵循天理人情,然后再考究具体的事物,这样从至大到至小,再从至小到至大的反复参验,就能发现事情的根本与关键。既要善于见一叶而之秋,也要善于知秋到而辨一叶;既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也要善于从一般到特殊;既要尊重常规,也能够辨别特例。达到这种境界,君主就能屡端大事不糊涂了。

【哲学基础】

君主之道的哲学依据:“道”无法描述,但又无处不在,可以理解为普遍规律。“德”是道的体现,是普遍存在的具体规律。世间万物不同程度的汲取了“道“和“德”,因而能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可无论世间万物如何运转,“道”与“德”却恒定不变。韩非很干脆地就将老子的“道—德—万物”推广开来。秤砣可以称重,但并不是重量本身,墨斗可以矫正平直,但并不代表平直,裁判可以判定输赢,但并不代表比赛等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君与臣不是同一条道上的人。韩非从老子那里绕了一圈,为自己的思想找来了哲学基础,看起来天衣无缝,可是如果我们细究起来事情真的像韩非说的那样么?

未必。老子的“道—德—万物”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先验认识,这样的立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立是个未知数,特别是那言人人殊、模糊不清、咋说都有理“道”,用作为形而上的思辨对象非常适合,作为超自然力量的代言人也还不错,但用在形而下的君主身上是不是合适就另当别论了,个人人为君主之道应该建立在更扎实的学术土壤上,相比较而言韩非对人性趋利避害的阐扬要比对老子“道—德—万物”的改造更有说服力。我们来细推老子的“道”,便发现老子的道诞生于礼乐崩摧的春秋末期,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仁”都是颇具革命性的思想,旨在摧毁旧世界的思想基础,建立新世界的思想基础,孔子的“仁”带有强烈的契约论味道,老子的“道”则表现出一视同仁的味道,无论王侯将相,黎民百姓都被罩在了“道”的大网之下,没有人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特殊化。老子的”道”被韩非进行了改造,原在“道”之下的君主一下子与“道”成了同一级别,从而在哲学意义上高出于臣民。韩非的这一用心良苦的改造为君主专制建立了哲学基础。无独有偶的是汉朝的董仲舒以一个儒家大师的身份对儒家学说做了同样的事情,在以后的历史中法家与儒家都是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这里还有一个不易为人所觉察的问题,我们权且认为“道—德—万物”是一种普世真理,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就像欧几里德中的公理一样。那么从这个前提出发就一定能推出君臣关系与“道—德—万物”具有同样的内在逻辑么?很显然韩非省略了这之间的推理过程,只是简单的采用了命令式手法,令“君”=“道”;令”臣”=”德”;令“民”=”万物”;那么君-臣-民之间的关系=道-德-万物的关系。

【听言】

出来混的都知道,交流很重要。君主的工作要靠交流来完成,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在交流中形成。交流不外乎听言与说话两方面,人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好比一台计算机,听言好比信息的输入,说话好比信息的输出,而整个过程在大脑这颗CPU的思考来完成。听言是君主决策的前提,所以善于听言是君主的基本功之一。韩非这里要讲的听言不仅仅限于耳朵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泛指获取信息的全过程。一般意义上对听言技巧的解释从听的繁体字“聽”开始,左边的“耳”,代表用耳朵去听声音;一个“心”字,代表一心一意,用心去感悟;“四”代表眼睛,要看着对方;“耳”下面还有个“王”,表示要把说话的人当王者对待,也就是要尊重对方。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听言之道进行这样的解释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对于生存哲学高出于常人的君主看来,还远远不够,韩非量提出了一种适合君主的听言艺术。首先要知道,韩非的价值观是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以此来看,君主听言的宗旨是更多更真实的获取信息,而不是获得感官上的享受,所以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围绕这个宗旨。为了听到真实的信息,防止被欺骗,君主要“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就是要用通过对大臣最后的兑现来考核当初的承诺,用这样的话后把关机制来确保大臣实事求是地说话。

官场是一个流行潜规则、潜台词的场所,所有不耻的勾当,肮脏的欲望无不包裹着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屁股决定大脑,立场决定理由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君主大权在握,生杀予夺,所以听到的语言似乎都合情合理,高尚忠诚。君主如果仅从表面来理解问题,就会着道,虽然大权在手,但却被大臣牵着鼻子走。解决的办法就是凡事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往里面想一层,就不难从大臣八面玲珑、毫无破绽的言语中发现真实意图和所在立场。

为更多、更真实获得信息计,君主的听言艺术应介于至昏与至明的境界之间。至昏是其表象,至明是其内在,至昏与至明因同一个目的而统一起来,在君主高超的心理控制技术之下而浑然为一。这是辩证法、这是艺术、这是网人于无形之间的圈套。我们来看,听言的最高境界就像喝了半斤二锅头之后一样,眼光迷离、神情恍惚、好像对方说什么都不在意、身心处在一种完全放松、对人不设防的状态。那种状态似乎在告诉对方,随你愿意说什么,我都愿意倾听。营造出一种可以让人畅所欲言的氛围之后,接下来说要做的就是沉默等待,让大臣们先开口。不要担心他们不开口,因为君主是利益在,权威所在,臣下自会开口。大臣讲话的时候,不要打断,不要插言,让他们尽情发挥。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多位大臣们为同一事件展开辩论,事实上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没有人不想在自己的观点占上风,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多种观点同时交锋的好处是,各种意见的优劣能充分的暴露出来,低级错误自然会被淘汰,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君子好辩”,意见交锋的过程也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最后留下来的一般是最合理的意见,君主可以坐享其成。在大臣陈述自己观点,相互辩驳的过程,君主表面上昏昏沉沉,实际上心如明镜,大脑以极快的速度在分析、对比、思考。听得过程是君主对大臣的观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君主从各种意见中吸取信息,再融会贯通就形成了对事物更全面跟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贤到为贤者师的过程。

君主不可以与臣下一起讨论问题,不可以与臣下一起做事,这不但是分工的必要,也是统治心理学上的要求。距离不但能产生美也能产生敬畏,这是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官场信条,也是不少领导者的心照不宣的做法。宏观上讲应该与群众打成一片,微观上讲君主或者领导应该与臣下或者群众保持一定距离,人的心理非常奇妙,有一点陌生反而能敬之畏之,熟悉了解了就会产生不敬,孩子与女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君臣之道不同,君主提纲挈领,臣下分门别类;君主高屋紧邻,臣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君主纵览全局,臣下落实到位,所以臣下负责提建议讨论、君主负责拍板。

【实力】

在上章我们已经讲到,臣下之所以听命于君主,从表面看是由于君臣的名分,法度的规定,根本上讲是君主的实力对臣下实力形成压倒性优势。实力是君主能够统治臣民的根本所在,君主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实力,不能因慷慨、难为情、不忍心等情绪上的影响而使自己的实力受损。沙丘宫的赵主父由于手中没有实权不但保护不了太儿子的性命,连自己也被饿死;马嵬驿的唐明皇除了威望已经没有多少实力可言,面对激愤的士兵,也至得献出心爱女人的生命;君主的名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当君臣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名分发生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条铁律在历史上无数次的显灵,篡权者无不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君主必须牢固树立维护自己的实力的意识,不受任何外在,内在因素的影响,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为了维护自身的实力,就要神秘莫测,让人无法捉摸,不给大臣凭借的任何机会。行使赏罚、用人弃人要至大至公,让人感觉不到私心和偏见,须知私心和偏见不但会让人不服气,还给了被臣下揣摩的把柄。要管理宫廷内部,设置负责人但不要与他们亲近,因为亲近就能产生私人感情,近臣便可能利用与君主的私人感情干一些不利于君主的事情。沉浸官场的人都知道,如果有求于大官,不要紧盯则大官,他们身边的司机、秘书也好打点好,这些人的职位虽然不高,但与官员离得近,很容易与官员建立起私人感情,有了私人感情就能旁敲侧击地对官员决策发挥影响力。为了防止近臣干政,君主不能与近臣接触,有此可见,当君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伙计,白天奔忙一整天,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能身边的人开开玩笑说说贴心话,只能够一本正经的行事,以示众人即便你是近臣,我们之间只有工作和职责,不存在感情上的交流。对于外部的大臣,君主要因事任人,每件工作只任命一个官员,并且规定要职责,严格防止他们越权操作。君主还要特别注意臣下培养私人势力。理想的状态是,大臣被责权、法度分割在一个个彼此孤立的小格子内,他们只有工作上的来往,没有感情上的交流,他们的力量无法联合,他们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固定在工作上,因为稍不留神,工作出错就会遭受责罚。群臣是团结的,但团结的方式不是情感维系,而是赏罚的驱动,团结的核心的是君主;群臣也是分离的,他们之间只有工作之间的交流,没有私人利益来往;没有私人感情交流;一切围绕工作转。我们今天努力追求的企业管理模式,2000多年前韩非已经精确地描绘出来了。

君强臣若的道理虽然简单,但在纷杂的历史环境下,却非常不易把握,甚至一些英明的君主也在这个问题上栽跟斗。明太祖朱元璋不可谓不英明,对保证明朝江山的长治久安用心不可谓不深远,执行力度不可谓不强大,然而他在打掉朝内形形色色的潜在反对派后,却忘了自己的实力也同时被削弱,而北方防御游牧民族的皇子却握着超强的实力,形成了外强中弱的格局。朱元璋一死,皇子朱棣起兵发难,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朱允文的统治被终结。安史之乱也是由于唐朝外强内弱实力分布格局造成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格局通常是由君主本人一手出生。这是由于实力的失衡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危难发生之前表面上可能没有任何征兆,所以君主要时刻留意君臣之间的实力对比。自私是君主的美德,君主爱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实力,才能保证政权安稳,百姓无刀兵之苦。

【除党】

理想的权力结构是君主高高在上,下面是一盘散沙的大臣。从物理学能量定理角度讲,这样的结构内耗最少、办事效率最高、也最便于君主操控。但是从大臣的角度讲,处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之中最痛苦,他们没有在感情上没有依靠,心理上没有安全感,职责和法度将他们变成了一台惟命是从的做事机器,与包围在四周、无孔不入的君权相比,他们的存在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权力是零和游戏,满意无法共赢,君主最满意的状态却是臣下最痛苦的状态。臣下势必会与君主抗争,君主必然也会压制,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随时随地在进行的战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所谓“君臣之间,一日百战” 。一切对赞美君臣关系的赞美都是表面文章,和平共处是暂时的、偶然的、表面的,勾心斗角永恒不变。即便中国最昌盛的时期,最英明的帝王的朝堂也充斥着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只是程度相对较少。人们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中也不乏侯君集的谋反、尉迟恭的居功自傲以及李世民的打压。

臣下与君主斗争的主要方式是结党。人人都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在压倒性的君权面前,群臣只有结成党派才有出路。结党的方式各有不同,有因利而结;有因学术立场而结;有因地域文化而结;有因血缘关系而结;有因希望而结;有因恐惧而结;但大臣结党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自己,对抗上面的君权和周围的敌人。什么?还有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笑话!要论开展工作,照章办事才是最好的途径。党派形成的地方就是法度失效的地方,就是君权稀薄的地方。他们会为了同伴的错误相互掩盖,为了同伴的贡献相互吹捧,这都会影响君主的判断,他们会齐心协力谋取非法利益,会联合一致打击异己,其他大臣见他们势力庞大,影响力强会纷纷前来投奔,长此以往,为君主做事的人越来越少,灭亡是必然的结局。我们从后世的历史经验来看,越是衰败的王朝,朋党的势力就越大。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佑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昆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韩非在《孤愤》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所以一个爱护自己权力的君主应该坚决制止群臣中的朋党。那些妄想以朋党制朋党的君主无不以越制越烂而告终,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不是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是农夫家的狗和鹅相搏,无论谁输谁赢,损失的都是自己的。

危害仅次于朋党的是权臣,在《爱臣》篇中,韩非已经深刻得剖析了极端富贵的大臣对君权的威胁,权臣是君主权力结构中的恶性肿瘤,一旦出现权臣威胁君权的苗头就要及时进行治理,绝不因他们曾经的功劳而手下留情。整饬权臣的方式有很多众,第一种如中医看病,讲究内外结合,治标治本。对大臣的财富、权力、资源要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还要早早的选定接班人,杜绝祸起萧墙的可能。第二种如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对高官厚禄之人要加以削减,对官禄微薄之人要予以增加。遥想英霸当年对欧洲大陆也才用这种政策,叫势力均衡,其妙处在于能够消灭大臣中潜在的带头大哥。在没有朋党、没有权臣的朝廷里,君主可高枕而无忧矣。

【唯我】

君主,作为一国之内的最高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排他的。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君主和臣民的心中。在不知三权分立、代议制度为何物的中国,一国一君、一君独大被视作当然。君主应视权力为禁脔。女人夺权杀女人,无论他是母亲儿子还是女儿,大臣夺权则杀大臣,无论他是功臣、才子、民族英雄还是老百姓的青天。无论我多么残酷,但我爱自己爱得有理。

更新

《扬榷》篇结束。

韩非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