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三节感情活动的机制、过程和规律

2018年3月20日  来源: 作者:孙长辉 提供人:oo898ice99......
摘要: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而该事物又对该个体发生了作用,引起该个体的内部状态发生了变化;感情系统便将内部状态变化的性质标记在该事物上。标记的内容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感情系统会从记忆里检索出以前对该事物的标记内容,然后上呈意识系统,为意识系统的应对决策提供依据。对该事物新产生的感情可以与以前的感情相互叠加在一起。

第三节 感情活动的机制、过程和规律

一、 感情的产生

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而该事物又对该个体发生了作用,引起该个体的内部状态发生了变化;感情系统便将内部状态变化的性质标记在该事物上。标记的内容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该事物引起的该个体内部状态变化越大越久,那么标记的感情越深。感情系统除了对该事物整体标记感情,还会对组成该事物的部分或单个属性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感情深度变浅。在此种情况下,对某事物的部分或单个属性标记的感情称为拆分感情。拆分感情由来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即事物的整体与各部分引起的某生物体内部状态的变化可能是一样的。

当个体的感情系统对某事物标记的感情非常深时,也会对该事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其它被感知到的事物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深度变浅。当个体的感情系统对某事物标记的感情非常深时,还会对此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其它被感知到的事物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深度变浅。上面两种情况中,感情系统对没有引起自身内部状态变化的事物标记的感情称为泛化感情。如:爱屋及乌。泛化感情由来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即某事物引起某个体内部状态的变化,其周围的和此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事物可能也会引起同样的变化。

二、 感情的再现

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感情系统会从记忆里检索出以前对该事物的标记内容,然后上呈意识系统,为意识系统的应对决策提供依据。此时该个体体验到对该事物的感情。不止这样,感情系统还会依据自体的内部状态,对检索出的感情进行再加深或淡化的处理,然后才上呈意识系统。

如婴幼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其感情系统会再加深对父母或照看人的感情,所以在婴幼儿的世界里对父母或照看人的依赖亲情非常强烈、非常深。成年个体已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过生殖系统已发育成熟;在强烈而持久的性需求作用下,对父母的依赖亲情被淡化,而对相关异性个体的依恋爱情却非常强烈、非常深。

当个体感知到以前从未感知到的某事物时,感情系统会把该事物拆开成各组成部分或单个属性;然后逐一从记忆里检索出对各组成部分或单个属性的标记内容,最后将被检索到的标记内容拼凑成对该事物的感情。此种被拼凑的感情称为拼凑感情。如:一见钟情,一见倾心。拼凑感情由来的哲学依据与拆分感情的相同。人类个体除了对以前从未感知到的事物采用拼凑感情,对想象出来的事物也会采用拼凑感情。如: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理想女友,想象的怪兽恶魔。拼凑感情其实是借鉴类似事物的感情。

三、 感情的活动过程

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感情的产生和再现会同时进行;对该事物新产生的感情与以前的感情相互叠加在一起,共同储存在记忆里备用。对某事物产生的拆分感情和泛化感情也会与以前的感情相互叠加在一起,共同储存到记忆里备用。个体的所有感情从产生的那一刻起,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慢地淡化。所以个体对某事物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个体经历的越多其感情越丰富复杂。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不会相互抵消,而是会被同时呈现。

依据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体的内部状态,个体感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幼年时期对父母或照看人的依赖亲情,青年时期对适宜异性的依恋爱情和对朋友的友谊,中年时期对子女的宠爱、对配偶的平淡化亲密默契、对父母的敬爱和对朋友同事的相互帮助,老年时期对老伴的陪伴和对子女的牵挂、期盼和依赖。

在孙长辉感情现象学说的指导下,依据感情活动的机制,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全自动技术,使用非有机类物质,也可以制造出真正有感情的机器人。比如科幻电影《人工智能》里的戴维。

由于受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文中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望各位读者包容。

作者:孙长辉

成稿日期:公元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