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儒家思想发展考究,初期没有子贡的传播,孔子不会广为人知

2019年9月8日  来源:云开书院 作者: 提供人:yandang11......

文 | 余云开

儒家能在诸子百家时代,从各种思潮弥漫的海洋中冲出来成为“显学”,并能够穿越秦始皇“坑儒焚书”的劫难,最终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巅峰,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惊奇。

但如果从思想上来探究,儒学哲学性不如道家那样具有解决问题的终极性、不如墨家那样庞大而超前,甚至不如阴阳家、纵横家那样实用。说白了,儒学坚持着一种毫无特色的“和稀泥”般的保守思想。从心理学上来看,儒家的中立姿态根本不会赢得百姓(乌合之众)的热捧。

然而,就是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儒家,却能“浪花淘尽”,成为中国传承千年的主流文化。

那么,儒家是如何做出如此不凡的“业绩”的呢?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我发现,儒家能够发展壮大,并非只是取决于诸如曾子、子思、孟子等“传经之儒”对儒学系统化著书立说,还取决于如子贡、子路、冉求等“弘道之儒、践履之儒”的实践应用贡献。

其中,我认为,子贡才是儒学初期发展“居功至伟”的人物,毫无夸张地说,没有子贡的努力,孔子可能根本不会广为人知,儒学甚至未必有机会流传开来。

儒家思想发展考究,初期没有子贡的传播,孔子不会广为人知

子贡为儒家学说的理想主义注入现实主义,让儒家有了生存的能力

如果我们给人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理想主义者,一类是现实主义者,一类是理想与现实主义结合者。

理想主义者太过于理想,往往会忽略现实的“绊脚石”,容易绊倒;现实主义者只看眼前,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容易固步自封;唯有能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者,才能够平衡两者的关系,做得成事业。

孔子的弟子之中诸如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等就是属于理想主义者,一心专研儒学;子路、冉求、荀子等就属于现实主义者,乐衷于现实的实践之学;子贡则属于理想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者。

《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颜回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视商为耻,所以他可以做到“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外,另一位孔门弟子原宪也能做到,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意思是原宪不厌烦贫穷的生活,乐意生活的穷人中间。

子路、冉求、荀子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常常不知觉就陷入现实功利的迷茫之中。孔子曾多次批评冉求帮鲁国权臣“季氏”搜刮民膏民脂而不知、以及不劝谏季氏随意征伐别人的“不作为”。实际上,这并非冉求的人格问题,而是因为他太过于现实,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在他的认知中,认为现实就是这样,世界就该这样。而荀子以人性恶为基础发展的“法治”论说,却太过于冰冷僵硬,缺乏精神上的引导,容易让人麻木冷漠,不利于人类伟大的情感功能健全(没有人愿意与别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规则之上,而非互爱之上)。

在这三者之中,子贡却是“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又“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意思是子贡不听命,积极进行经商活动,又用经商的钱与君王交往,得到君王用平等的礼节对待,视为座上宾。

若要论孔子弟子人格的健全与否,我认为,子贡无疑是最佳人选,堪称孔子之后第一完人。其一面追求理想:道德与学问上的升华,一面将学问用于经商和政治:在政治上,他有杰出的外交家,他出任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出使齐吴越晋,圆满完成任务,孔子认为他在政治上“达”,即明白事理,善于变通(他是孔门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在商业上,子贡积极进行货殖买卖,成为那个时代的“首富”,并为商业开创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风格,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赞颂其人诚信经商的风气,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

“即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

在古代,很多商人将子贡视为偶像追求;在现代,很多人提出恢复“儒商”的价值体系,其思想和典范的来源就是子贡。

可想而知,儒家的理想主义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得益于子贡的现实主义实践与应用,使之能找到落地的支点。简单说,子贡用自己的行动,在维护理想主义的同时,为儒家提出现实主义的可行性方案。同时,当人们看到作为大富翁的子贡是儒家的弟子,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向往儒学的理想。

子贡资助孔子周游列国,用个人人脉解决“兵围”危机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中说:“孔子和大商人子贡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即使只有那七十二贤人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这些人的开销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何况当时孔子几乎没有一个诸侯国待见,甚至在郑国被当作“丧家之犬”。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很难想象孔子能够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此外,史记中记载一件事,足以证明子贡对孔子周游六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史记》记载,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去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被陈蔡派兵围在一个山上,在绝粮困厄之时,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楚昭王对于子贡是非常尊敬的,所以当才会“兴师迎孔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子贡之前与楚昭王建立的关系,楚昭王不一定会那么果断解决陈蔡之围。毕竟,楚国当时正面临着与周边诸侯国发生战争的危险。有人分析说,楚昭王之所以要救孔子,是想要孔子及其弟子为其效劳(他曾想给孔子700里地建立国家来作为楚国与周边国家的缓冲地带,但被大臣子西以孔子壮大后更危险的理由阻止了)。但无论如何,子贡的功劳是不可抹去的,孔子之所以派子贡去游说楚昭王,很大程度上是对子贡在诸侯国影响力的认可。

儒家思想发展考究,初期没有子贡的传播,孔子不会广为人知

子贡维系了孔子私学的长存,解决覆灭之危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报复吴国,采取“睡木板、尝苦胆”的方式,让自己不忘被吴国欺负的屈辱,暗中奋发图强,终于把吴国消灭,成为一方霸候。

其实越国勾践能消灭吴国,正是得益于子贡的外交手腕。

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齐国田常想要谋取政治利益,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听到消息后,为了保护鲁国,就派子贡去搞外交。

子贡先到齐国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然后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

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在这一件事上,可以说子贡对儒学的完整和保全取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国破家亡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一个国家方方面面的整体覆灭,而作为鲁国最大的教学机构,孔子私学不可能完好无损。

子贡树立儒家孝义榜样:唯一为孔子守墓六年的人

我们知道,子贡还有一件最为让人熟知的事,就是为孔子守墓六年,其他的弟子均只守了三年。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很多人用这件事来评判弟子与孔子的关系、以及孝心的深浅程度。但客观的说,我认为应该是从个人的经济条件来看,很多弟子连生计都有问题,你让他们什么事都不做呆在那里六年根本不可能,守三年已足见他们的孝心爆表了,而子贡是当时的“首富”,根本不用考虑生计问题。

当然,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作为大富豪的子贡,宁愿放弃“日进斗金”的机会,安静守在荒野六年,足见子贡对孔子的感情,同时足见其孝心。

我觉得这件事最重要的意义,是更上一个层面宣传了孔子的伟大及儒家。对于普通来说,虽然不懂一个圣人的学问有多高,但他们知道一个“首富”的行动意味着什么。这个行动无形中给了人们一个强烈的潜意识:那个大富翁之所以是大富翁,肯定是得益于那个老师的教导,从而就会形成很多人也要去学儒学的的心理。同时,子贡为社会树立了“孝”的榜样,为中国儒家“孝”文化开启了鲜明的标识意义。

儒家思想发展考究,初期没有子贡的传播,孔子不会广为人知

极力光大儒家学说:在各诸侯国宣传和维护孔子尊严

所谓树大招风,在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识也是经历了很多人的质疑和诽谤,甚至在孔子死后十余年,鲁国三桓还在侮辱孔子。

《论语·子张》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有一次在朝廷上对官员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说子贡比孔子更圣贤。

子贡听到这个话,立马反驳了这种观点,他拿围墙来比喻说说:“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又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平?多见其不知量也。”意思是“没有用!仲尼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丘陵,还是能攀援的。仲尼,是太阳和月亮,是无法攀越的。一个人即使关起门来不看日月,那么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伤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己的不自量而已。”

但有人认为这是子贡谦虚、客气。比如陈子禽也怀疑孔子的伟大,对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意思是你是谦虚吧,孔子真的比你还厉害吗?

子贡回答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意思是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的高度不可以赶得上,犹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

此外,景公也曾对子贡赞誉孔子的话表示质疑:“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意思是“我赞誉孔子,就像往泰山上捧了两把土,泰山不会因为我这两把土而高;我不赞誉孔子,就像从泰山上捧下两把土,泰山也不会因我这两把土而变低。”

显然,作为时代“首富”的子贡,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声名都是远胜于孔子的,所以经常有人说子贡比孔子更圣贤。但子贡不仅反驳了这种观点,并很好的将自己的渺小与孔子的伟大形象地表达出来。可以说,后世将孔子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千古第一圣人”等,主要是得益于子贡的推崇。

后世学者多有肯定子贡发扬儒学的贡献:“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后世很多人说孔子的学说大多经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子贡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

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在这里,崔述说子贡对孔子推崇备至,孔子之道(儒学)之所以在社会发扬光大,大概几率是由于子贡的贡献。

“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这段话是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关于子贡的点评。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可以看出,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结论:《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作为孔子第一高徒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这一记录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子贡在孔门中的地位及影响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学能够在当时成长为显学,继而流传万代,离不开子贡对儒学的极力推崇与维护。

参考书目:

1.孔子《论语》

2.司马迁《史记》

3.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

4.崔述《洙泗考信余录》

儒家思想 / 子贡 / 理想主义 / 现实主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