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心理学解读:未竟之事

2018年3月16日  来源:知我心理学 作者: 提供人:bjm......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完整的执念;追求圆满是一种本能;未完成,让记忆更深刻,《爱的博弈》一书中写道,我们对未完成事项的记忆力,要比对已完成和终止的事件的记忆力强约两倍。直面自己的愿望,并接受“这件事本身注定再无法被完成“的事实,是必经的一步。这个过程无疑是痛的,但须要须要承认,缺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个承认和面对的过程也是一场郑重的道别。你可以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完成”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带来快乐,它带来的是放下和遗忘。但即便客观上无法完成,我们仍有放下和遗忘的权利——只要你下定决心选择它。

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陷入对某样东西或者某类人的狂热追求中?

你是否常常忍不住囤很多本不需要的东西?

你是否会对现任发泄一些本不该对他发泄的情绪?

你是否对过去的人或者某个物品念念不忘?

……

如果是,那么很有可能你心中有一些“未竟之事”,未曾得到过的,或许是不了了之,或许是戛然而止,或许是求而不得,但都是让你带着不甘、懊悔和遗憾的事——“我本可以…”,“如果…就好了”。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便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玫瑰则成了窗前的明月光”。

为什么往往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事情,更让人念念不忘呢?

一.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完整的执念

(1)追求圆满是一种本能

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有小缺口的图形时,会条件反射地想去补全它,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这是人们在很小的年龄就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

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人都会追求和构造一个完整且闭合的图形。人们近乎偏执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终。没有结果的事伴随着未被满足的愿望或需求,被人们带入日后的人生中。

我们会一直有欲望终结曾经开启过的愿望、疑问、甚至人生命题,这是一种本能。

(2)未完成,让记忆更深刻

《爱的博弈》一书中写道,我们对未完成事项的记忆力,要比对已完成和终止的事件的记忆力强约两倍。

比如我就一直记得小学时在校门口的文具店,看见一张特别喜欢的贺卡,等妈妈来了想买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也许如果我还拥有这张卡片,会觉得完全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但就因为没有得到,我永远记住了它。

二. 如何处理我们这些念念不忘的事情?

看到文章的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已经隐约回想起了自己的执念。如果很幸运的,你清楚它是什么,且这件事是还来得及完成的,那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去完成它——踏上去你当初魂牵梦萦的那个地方的旅程,去找那个还留着联系方式的人问一个答案(当然,也可以选择稍微委婉一点的方式……)。

如果你不清楚它是什么,但你却在当下的生活却切身的感到空虚和不完整,那么你可以试着静下来回想,你是不是一直在重复着什么事情,或者陷入同一种模式,它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关键。

当你意识到了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也应该发现了麻木的重复无法真正解决你的问题。所以,直面自己的愿望,并接受“这件事本身注定再无法被完成“的事实,是必经的一步。这个过程无疑是痛的,但须要须要承认,缺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承认你最想要的,可能就是永远无法得到。最深的渴望,可能注定不曾拥有。承认它,然后为它、为自己深深地哀恸。同情自己,感到悲伤,难过哭泣。这些都是解开未完成心结所必经的。

这个承认和面对的过程也是一场郑重的道别。你可以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一个人去当初说好要一起去的地方;带上曾经的日记回到当年生活的地方,将日记和未完成的愿望一起留在那里……要知道直面痛苦,可能是放下痛苦最好的方式之一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心理学解读:未竟之事

最后,要记得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一个答案。我在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里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心中某些隐蔽的愿望,一经实现,往往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当时深以为然。研究发现,对于想要的东西,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大脑就会分泌越多的多巴胺,让我们更觉那样东西充满诱惑。

这也就是说,如果那件没完成的事,事实上能带给你的幸福感只有十分,但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你的大脑会欺骗你说,你错过的是一百分。这也解释了很多在时过境迁后终于得偿所愿的人,会产生出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

所以,我们或许没有必要浪漫化自己念念不忘的未完成,更加不应当将现下的不如意完全怪罪给无法弥补的遗憾。“完成”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带来快乐,它带来的是放下和遗忘。但即便客观上无法完成,我们仍有放下和遗忘的权利——只要你下定决心选择它。

你有什么未完成的事吗?你想好要怎么处理它了吗?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