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复习,用30%的时间学习,70%的时间来记忆就对了——复习方法清单

2020年2月17日  来源:单华伟I个人成长 作者: 提供人:zikang65......
复习,用30%的时间学习,70%的时间来记忆就对了——复习方法清单

一个新的思路:提高你的『 提取 』能力

一谈到复习,一谈到怎样防遗忘,很多同学一定会想到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但是实际上,艾宾浩斯用来测量自己的记忆水平的东西,都是他自己发明的无意义的音节(诸如:RUR 、HAL 、 MEK等),不同的信息之间没有联系,每个信息都是一个孤立的点;而在现实的学习中,知识之间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并且这个方法操作起来也是极其的繁琐,按照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这八个所谓的“记忆周期”复习,不管是手工还是软件管理,知识一多起来,不仅难以安排时间,并且很难坚持。

实际上,受到艾宾浩斯的启发,很多心理学家其实还做了很多探索,他们给出的结论,其实更有参考价值。

这其中,得到心理学界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探索的,就是比约克夫妇提出的『 记忆失用理论 』。

回头看看艾宾浩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路,是把记忆当成一个有限的容器,东西要是没有被我们“记住”,就会被冲进下水道,不再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

但实际上,人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人脑当中有1 00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相当于上千 TB 的硬盘容量,足以支撑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Paul Reber, 2010)。(当然,具有极高的数据储存能力,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过目不忘”,我们的大脑会有选择性的挑选那些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储存。)

相比艾宾浩斯的思路,约克夫妇提出的『 记忆失用理论 』,给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储存能力,就是记忆储存的能力,这个能力会随着我们的使用越用越强,从小到大,我们脑海中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是证据。

而提取能力,则是我们从自己的“记忆库”当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很不可靠,能瞬间形成,也能瞬间消失。

在研究中,比约克夫妇发现,我们在提取一个记忆的时候花费的精力越多,有关这个记忆的提取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大大提升,也就是说:能记得更牢靠(Robert A. Bjork and Elizabeth Ligon Bjork,1992)—— 比约克夫妇将这个法则称为“必要难度原则”。

这就是我们在通过反复浏览书本复习时感觉“什么都知道”,一考试就“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没有反复的『 提取 』,只是让自己在短期内“熟悉”了这个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记忆”到。

用考试来促进『 提取 』

受到前人的启发,卡尔皮克和勒迪格两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年的持续性学习测验,他们用各行各业的知识对被试进行测试:将同一知识学四次,不进行任何测试,然后进行最终成绩测试;或者学习三次,考试一次等四种组合;考试的时间分别有:5分钟后考试,两天或者一个星期后测试……各种组合方式都测试过。

最终,实验结果显示:如果能在学习之后反复的通过“考试”的方式复习回忆,即学习一次,然后分别复习三次,一个星期过后,记忆的保留程度是最好的(Henry Roediger III, and Jeffrey D. Karpicke,2006)。

之后,又有一组实验人员组织了一次包含 1354 名被试大型的实验(N. J. Cepeda, E. Vul, D. Rohrer, J. T. Wixted, and H. Pashler,2008),给出了一个更为精确的复习时间安排表

复习,用30%的时间学习,70%的时间来记忆就对了——复习方法清单

根据这个表格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是很不错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用于单纯看材料学习和考试的比例,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按照我们一开始介绍的卡尔皮克和勒迪格的实验,应该是 25% 的时间用于阅读学习,剩下的时间用于考试、自测复习。

这个结果和大多数的实验结果是接近的,现在专家的建议是: 30% 的时间用于阅读,剩下的时间用于复习。

需要特别提醒你的是,使用“提取练习”进行复习,一定要保证每次的提取都要把所以的记忆进行提取,如果漏掉了,那么,这些漏掉的知识,就会因为提取失败,被遗忘得更厉害!最终你的学习效果可能还不如重复学习但从不自测!(Halamish & Bjork,2011;Kornell,Bjork,& Garcia,2011)

所以,综合以上的研究,笔者给出的复习意见是:

参考复习时间间隔表,根据自己的考试时间,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具体到哪天学习几个小时,把前 30 % 的时间全部用来阅读,整理思路,把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

然后,在剩下的 70 % 的时间里,安排好自己的自测,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测,不用“对答案”反馈,因为有大量实验表明:提取练习效应是存在的,但是,自测之后是否提供反馈,和提取练习效应的作用的发挥,没有必然联系(刘兆敏,罗良,张玮.,2011)。这些研究和它们测试的内容分别是 :单词表(Carpenter & DeLosh,2006)、外语单词(Karpicke & Roediger,2008;Pyc & Rawson,2009;Toppino & Cohen,2009)、一般事实性知识(Carpenter,Pashler,Wixted,& Vul,2008)、文本段落(Agarwal,Karpicke,Kang,Roediger,& McDermott,2008)、姓名面孔匹配(Carpenter & DeLosh,2005)、视觉空间信息(Carpenter & Pashler,2007;Rohrer,Taylor,& Sholar,2010)。

不用反馈,会轻松很多,这个时候,你每次测试完,其实就可以回过头去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再学习一遍,复盘一下自己的思考内容,以捡起自己在提取的时候漏掉的知识。

利用“必要难度原则”促进『 提取 』

在一次实验中(T. K. Landauer and R. A. Bjork,1978),研究人员让两组人记忆一份名单,对一组不加干涉,但是却经常打断另一组的学习,三十分钟后测试,后一组居然测试成绩更好!

其实回顾一下比约克夫妇提出的『 记忆失用理论 』所谈的“必要难度原则”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在提取一个记忆的时候花费的精力越多,有关这个记忆的提取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大大提升。

打断这些人的学习,会破坏他们的专注度,无疑会导致他们更多的遗忘,这让他们在提取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自然也就记得更牢靠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让打断发挥作用,前提一定是你在努力的想要去弥补这些打断所造成的损失,去“花费更多的力量”,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打断,但不认真回忆,肯定是没有效果的。

要给我们的学习创造打断,其实很简单:

在学习的时候适当放一些音乐,“打扰”一下自己;

把整块的时间打散,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进一步提高效率;

几个学科穿插学习,这样还能保持新鲜感,提高自己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总体学习热情;

还可以更换学习场所,图书馆不同地方、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座位、饮品店、快餐店……这些地点都可以尝试。

另一个增强记忆的方法:提高你的『 编码 』能力

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记忆都会包括大脑获取信息(编码,encoding)、 保存信息(存储,storage)和日后读取信息(提取,retrieval)的过程(David G. Myers,2018)。

笔者这篇文章主要是从『 提取 』环节入手,提高我们对知识的记忆。

但实际上,在记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 编码 』的过程:

如果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将知识和自己的原有认知进行缝合,你就不会简单的重复信息,让自己陷入“熟悉”知识,但并没有将其“记忆”,最终在考试时手足无措的境地;

当你在对你学习的知识进行『 提取 』的时候,因为你已经对知识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所有的信息都和你本人高度联系,你的思路自然也会顺畅很多

当你在“自测”完,对知识进行再学习以防止提取遗漏的时候,你的顺畅的回顾思路,也能帮你节约更多的时间

有关如何有效『 编码 』,笔者在之前的一篇讲解如何学习的文章当中拆解过,放在这里供你参考:

如何高效记忆和学习——有关知识的编码和融汇的科学

References:

Benedict Carey, Random House(2014), 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

Paul Reber, “What Is the Memory Capacity of the Human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May/June 2010.

Robert A. Bjork and Elizabeth Ligon Bjork, “A New Theory of Disuse and an Old Theory of Stimulus Fluctuation.” In A. Healy, S. Kossly, and R. Shiffrin, eds.,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Cognitive Processe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K. Estes, Vol. 2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2), 35–67.

Henry Roediger III, and Jeffrey D. Karpicke, “The Power of Testing Memory: Basic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 No. 3, 2006, 181–210.

N. J. Cepeda, E. Vul, D. Rohrer, J. T. Wixted, and H. Pashler, “Spacing effects in learning: A temporal ridgeline of optimal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2008, 1095–1102. Melody Wiseheart was formerly known as Nicholas Cepeda.

Halamish, V., & Bjork, R. A.(2011). When does testing enhance retention? A distribution-based interpretation of retrieval as a memory modifi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in press).

Kornell, N., Bjork, R. A., & Garcia, M. A.(2011). Why tests appear to prevent forgetting: A distribution-based bifurcation mode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in press).

刘兆敏,罗良,张玮.记忆提取促进学习:实验证据与机制解释[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4):441-447.

Carpenter, S. K., & DeLosh, E. L.(2006). Impoverished cue support enhances subsequent retention: Support for the elaborative retrieval explanation of the testing effect. Memory & Cognition, 34, 268,276.

Karpicke, J. D., & Roediger, Ⅲ.H. L.(2008). The critical important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Science, 319, 966,968.

Pyc, M. A., & Rawson, K. A.(2009). Testing the retrieval effort hypothesis: Does greater difficulty correctly recalling information lead to higher level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0, 437,447.

Toppino, T. C., & Cohen, M. S.(2009). The testing effect and the retention interv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6(4), 252,257.

Carpenter, S. K., Pashler, H., Wixted, J. T., & Vul, E.(2008).The effects of tests on learning and forgetting. Memory & Cognition, 36, 438,448.

Agarwal, P. K., Karpicke, J. D., Kang, S. H. K., Roediger, H. L., Ⅲ , & McDermott, K. B.(2008). Examining the testing effect with open-andclosed-book tes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 861,876.

Carpenter, S. K., & DeLosh, E. L.(2005). Application of the testing and spacing effects to name learn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619,636.

Carpenter, S. K., & Pashler, H.(2007). Testing beyond words: Using tests to enhance visuospatial map learn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4, 474,478.

Rohrer, D., Taylor, K., & Sholar, B.(2010). Tests enhance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6(1), 233,239.

T. K. Landauer and R. A. Bjork, “Optimum Rehearsal Patterns and Name Learning,” In M. M. Gruneberg, P. E. Morris, and R. N. Sykes, eds., Practical Aspects of Memory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625–32

学习 / 记忆 / 复习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zikang6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