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微观世界:不确定性原理

2019年5月24日  来源:scottcgi 作者: 提供人:sizhuo82......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精确的获得粒子的位置动量。用公式来表达就是:?x * ?P ≥ h / 4π ——其中?x是位置变化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P是动量变化量(粒子速度的不确定性 * 粒子质量),h是普朗克常量。

这个公式的内涵就在于,位置变化动量变化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就意味着,位置变化与动量变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位置变化越小,动量变化就越大,动量变化越小,位置变化就越大。

显然,变化区间越大就越不确定,变化区间越小自然就越确定。所以,体现出的就是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精确获得,也就是:知道粒子的位置,就不知道它的速度,知道粒子的速度,就不知道它的位置。

事实上,与位置和速度相关的物理量,比如能量和时间、角动量和角度等共轭量,通过数学推导,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是无法同时精确获得这些成对的共轭量的。

那么,为什么微观的粒子,会呈现出这种不确定性呢?

来自海森堡的解释是:不确定性是粒子内在的秉性,既波粒二象性,要测量粒子准确的位置就要波长尽量短,波长越短就越呈现非连续化的粒子特性,对被测粒子动量干扰就越大,而要测量准确的速度就要波长尽量长,波长越长被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精确。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粒子的不确定性:

第一种,确定就需要观测,而观测本身会影响观测结果,导致不确定。

事实上,这里隐藏着一个基础事实,就是信息的传递依赖于光。也就是说,无论使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测量,我们想要获得测量的信息,就必须使用光传递信息,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信息的传递不能超越光速的原因所在

于是测量微观粒子,我们就需要用光去照射它,然后捕获这个被粒子散射的光,从而得到粒子相关的状态信息。

那么,如果要确定粒子的瞬时位置,就需要使用波长尽量短的光去照射,因为被测粒子的位置如果处在光波的波峰之间就得不到位置信息——相当于光线绕过了粒子,所以光的波长越短——几乎走直线,获得的位置信息就越精确。

但由于波粒二象性,此时光呈现粒子性,成为不连续的光子,并且波长越短,频率就越高,能量也就越大。因此,高能量的光子撞击到被测量的粒子上,就会干扰粒子的速度和运动方向——导致无法获得其精确的速度信息。

虽然光的波长越短,测量位置越精确。但康普顿波长,被认为是测量粒子位置精确性的基本限制, 其大小取决于被测粒子的质量 。因为当光子能量高到一定程度(超过mc^2,m为被测粒子质量,光子能量由E = hv计算,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频率),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可能还会足够产生出一个,与被测粒子同类型的新粒子,这时就会让旧粒子的原位置,这个测量问题变得没意义。

那么,如果要确定粒子的速度,显然就需要光的波长尽可能的长,因为波长越长,频率就越低,能量也就越小,此时光子对粒子速度和运动轨迹的影响也就越小。而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我们并不关心粒子的瞬时位置,只需要准确的距离信息。

所以,波长越长测量粒子的速度就越精确。但同时,粒子的瞬时位置就会因为波长更长,而变得更加不精确。

可见,这个不确定性,一个层面是来自于信息的传递依赖于光,另一个层面是光子与被测量粒子,它们之间产生了互相影响——这就导致了观察结果包含了观察行为的影响,而不是观测前的状态结果。

第二种,粒子的状态呈现一种概率(由波函数描述),是粒子固有的秉性,其精确性受到了更为深刻和本质的限制。

这种观点认为,在观测之前,粒子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与测量无关。并且在测量之前,粒子的状态可由波函数描述为一种概率分布,而测量会让波函数坍缩,代表着粒子状态由不确定转变为确定的原因和过程。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定量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函数(数学结构)。其代表的是粒子空间位置与动量的一种概率分布,呈现了波动性,可以形象化成“电子云”或是“概率云”。在数学上,波函数是空间和时间的复函数,满足薛定谔方程——处在具体微观条件下,可由相应的薛定谔方程解出。而波函数所表示的波,也被称为概率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当然,客观上我们无法获得测量之前的粒子状态,所以你说在测量之前,粒子状态是无法确定的,还是确定但无法获得的,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像,看不到就等于不存在,不知道就等于没发生,测不到就等于不确定。或者就像说,没有超光速的粒子,等同于有超光速但无法感知的粒子,黑洞里没有光,等同于光无法逃逸出黑洞一样。

那么,这个粒子固有的秉性,其实就是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展开来说说这两种特性。

微观世界 / 量子力学 / 不确定性 / 波粒二象性 / 量子纠缠 / 超光速 / 双缝干涉实验 / 光子延迟实验 / 量子擦除实验 / 观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