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健身产业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2019年6月14日  来源:体产百家 作者: 提供人:qiangjiu81......

作者丨楼倚楼

1st

一名出生于1980年代的中国女性健身爱好者,她对健身观念的认识很有可能是这样发展的:

小学的时候,在学校操场做课间操,墙上刷着标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中学的时候,看见妈妈在跟着电视里的美女姐姐做一种据说可以瘦身的“健美操”,腿上的健美裤特别好看;

大学的时候,体育选修课竟然还有体操和游泳,怪不好意思的,果断选乒乓球;

工作之后,健身房自拍和牛油果沙拉朋友圈里发一张。

中国人对健身的理解,经历了从懵懂到观望再到跟风的发展阶段,对健美的追求也从体育锻炼里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包含“健康”和“审美”两个维度的生活方式。

不过在中国,“健身房”则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健身房样式:几百平米到几千平米不等的空间,各类专门针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锻炼的健身器械,为达成某种康体健身技能而设立的团体课程,健身房内部空间格局设计,等等,都源自于欧美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具有成熟的健身俱乐部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健身服务市场。

回顾我国健身房发展的历程,大陆地区健身行业的发展正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20世纪80年代以后,健身健美的观念传入我国,随着简·方达的健美操引入中国——以器械训练为主的健身房和以健美操为主要内容的跳操房开始出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这一时期,马华的“健美5分钟”使健身操在中国迅速流行,大量面向大众消费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有氧健身运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中国健身产业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1995年,为了推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体委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也是这一年,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此同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面积开始扩大,出现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俱乐部。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人们健身意识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大为增强,这一时期,浩沙、一兆韦德、青鸟、力美健、英派斯等国内大型俱乐部纷纷成立,倍力、加州健身、健乐菲利斯、宝力豪等国际知名品牌亦开始进驻中国,我国的健身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2004年以后,健身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大大小小不同级别的健身俱乐部陆续开业,其中不乏大型连锁品牌俱乐部。

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现代健身理念也是一个舶来品。西方的体育观念则萌芽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法国人埃德蒙和美国人贝尔纳通过他们身体力行的宣传,让健身中心和健美比赛在欧洲及美洲大陆备受欢迎,人们为了获得理想的形体而走进健身房。

中国古代的健身方式则讲究天人合一,从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中寻找灵感,所以我们有“太极八卦”、有“五禽戏”,讲究吸取天地万物的灵气,得到身心的统一和内外平衡。这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却很少出现在健身房的课程表里。

2nd

从2000年左右,健身俱乐部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到现在,中国健身已经走过近20年,有人说,传统健身房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完了上半场,进入“中年危机”。

纵观中国健身产业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我们一直处于跟风模仿阶段,从健身房的格局、健身训练体系,到现代健身理念、健身产业发展模式,都是学习外国经验。

健身产业的确也面临转型期。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在一次公开发言中提到,“传统健身房的正现金流、负利润的问题,一直都被诟病为近十年来阻碍中国健身行业发展的原因,这也是健身行业无法在很多层面上,借鉴零售业经验的主要原因。”

而2018年,伴随着健身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寒冬,健身房开始转变成做正现金流、正利润的正反馈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

中国健身产业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在健身房发展的上半场,“重销售、轻服务”的模式导致行业缺乏正现金流和正利润,笔者更愿意将“前20年”称之为健身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目前则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那些拥有优质内容的健身房,将拥有更多的机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资本论》中提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主要是指:用于满足生产消费的、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市场的调节下,仅按照价值规律要求进行流动。一般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而要素的自由流动,则是市场有效率的前提。

“健身是个房子,房子硬件以外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内容。”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认为,健身是一件朴实的事情,回归课程、回归私教本身,回归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预计,如果整个健身产业被整合为一个大的平台,平台上健身教练、课程内容、消费者等要素就能实现自由的连接和流动。

不管是行业老兵还是新生力量,所有人都在探讨:下一个20年,中国健身行业要怎么发展?

就像那句歌词“越长大、越孤单”,当经济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欧美国家曾经的经验都不足以作为参照,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这条路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关键的地方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健身产业发展道路——“有中国特色”,就是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适应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

中国健身产业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3rd

什么是“中国特色”?

一是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0%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城镇化带来的是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消费占比增加等新发展方式,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消费力会进一步向城市群靠拢,形成明显拉动效应。健身消费,作为典型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必然和城市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伴随城镇化进程迎来更广阔消费市场。

二是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

仍是2016年的数据,当年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3759.3亿元,较上季度环比增长19.9%,其中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961.8亿元,营收贡献率为52.2%。

互联网思维,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无限可能。信息革命、互联网发展给了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高铁带来优质出行体验,移动支付则让小额交易变得易如反掌;反观欧美国家因为过度保护隐私、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反而在新经济形态的发展上举足不前。

互联网同样也给了健身行业新商机。健身行业的前20年是“豪强纷争”的20年,国内大型俱乐部和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市场绝对份额;互联网带来的新兴业态让“小而美”“垂直化”的品牌兴起,比如Keep、超级猩猩、Shape等,在创投热潮中脱颖而出重新划分了健身市场格局。

中国健身产业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不难勾勒出未来健身消费市场的面貌:更加集中的消费群体和更加多元的消费方式。未来20年,我们的健身俱乐部也应当去满足消费市场的这两大特点。

瑜舍瑜伽的朱瑾就曾提出一个观点,她认为:未来健身行业连锁发展和单店是相互并进的。目前健身行业正呈现“有行业、无品牌”的趋势,百花齐放会是未来的行业面貌。单店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就好比连锁便利店并不能消灭街边小店,兼顾了深度体验和社交属性。连锁店更注重品牌发展,产品可复制、人才可复制、盈利模式可复制,才能成就品牌连锁。

LV&MH基金投资人赵文祺提出,传统健身房没有品牌化概念,健身房竞争很同质化。传统健身房长期通过高折扣售卡,压低了长期利润,形成一对矛盾关系,要学习国外让客户自己有意识选择,进行口碑推荐,做好获客管理。

沿着这一思路,笔者再提出三大“并进”:

第一,是综合性健身房和专项训练工作室并进。这就好比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牙科诊所的关系,在国外,牙科诊所往往深入社区为基础,服务周边人群。人们的健身需求也有综合性需求和专项需求,人都是有惰性的,要消费者开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花很长时间去健身,可能性非常低,所以健身工作室的选址一定是亲近社区;在稍稍远离居住区的商圈或其它交通便利地区,有可能建立大规模综合性的健身场地,吸引人们专门去健身。

第二,是“高配”和“低配”并进。实际上就是通过价格实现市场划分。商品价格包含了丰富的元素,但当前硬件比如场地、器械、配套设施各大健身房都能满足需求,价格增至主要在软件部分,比如课程设置、教练水准、服务保障等。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自然会通过价格选择合适的健身房,让市场形成合理划分。

国际某知名健身俱乐部连锁机构CEO意大利人Ciro Santucci认为,健身房即将进入4.0时代。每一个私教,就是自己的一个品牌,要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社交平台,直接交流。私教不拿工资,而是当做公司的合作伙伴,每个私教对他的客户非常了解,可以独立运营如何经营客户。能够吸引大量优质私交的健身房,自然成为“高配”,但只有硬件、缺乏软件的“低配”,也并非无人问津——美国流行的24小时营业的无人健身房,可以视作现代化“低配”的典范。

第三,是线上和线下并进。现在有的品牌已经做得非常不错,比如Keep、乐刻运动等,都有做健身领域平台的愿望,其逻辑就是将互联网思维平移到健身领域,希望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串联用户、人和产品,同时不断扩充场景和产品,增加用户粘性和复购。

这三个“并进”,实际上是从商品的供给、流通、销售、消费等角度出发,描摹出未来我国健身行业发展的图景。这也应验了目前国家经济领域深化改革、消费市场革新的要求,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市场供给体系,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中国健身产业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4th

最后说一点形而上的。

回顾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历史,这一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欣赏线条分明的肌肉、推崇低脂少盐的生活方式,加上强大的社交需求,人们通过健身这件事情完成了对自我外在的塑造,从而使自己更加符合当下关于“美”的标准。

如果抛开专业健美健身专业领域的评判规则不说,今后人们从审美角度出发,对健身的需求会不会发生改变呢?笔者认为是有可能的。

“超级英雄”和“肌肉男”实际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于机器的强大能力产生崇拜,从而体现为人体格的强健和形体的健美。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取向来说,一味追求肌肉的维度和身体的外在线条,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审美,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外兼修、气质型才是美得有内涵的标准。

源于印度的瑜伽,讲究感受天地的灵气,经过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健身方式,这或许可以从旁作为证明,现代的“美”不仅在于体格,更在于内心,亲近自然、内外融合的审美取向,已经开始流行。

大道至简,能帮助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具有中国特色的健美,或许将成为今后健身产业发展趋势。

健身产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