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智人?的统治

2019年5月17日  来源:世界科技创新论坛 作者:王利杰 提供人:qiangjiu81......

智人的统治

人类通过语言和社会协作主宰了整个地球,在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下,消灭了大部分野生动物,驯化了无数的家畜。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我们大量圈养动物并屠宰它们。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人类如此特殊的权力,可以肆意夺取其他生物的生命?

人类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各种伦理上的理由,来支撑这种杀生的行为。虽然有小部分人类开始反对,甚至以身作则吃全素,但这并不能阻挡工业化畜牧业的发展态势。一种科学解释是,这些家畜选择了和人类的协作,提供肉食给人类,它们也获取了物种的繁衍,那些拒绝跟人类协作的野生动物,正在逐渐被大自然淘汰,处于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全球总共有20万只野狼在外游荡,而最早的那只比较弱的狼,通过与人类的协作,繁衍至今已在全球拥有了4亿家犬后代。世界上现有4万只雄狮,但有6亿只家猫;有90万头非洲水牛,但有15亿头家牛了;有5000万只企鹅,但有200亿只鸡。全球大型动物有超过90%不是人类就是家畜。到底人类灭绝了动物还是繁荣了它们。

其实,就在100年前,一次禽流感也夺走了1亿人类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生命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不管是人类的还是其他生物的。但是对于人类宗教和社会伦理来说,这个是天大的事。

宗教的出现,是人类给自己不理解的这个世界虚构出的一种可理解的逻辑;也给自己不能主导的自然现象一种超现实的神性,把对一切美好的期待都献给对这种“超自然神性”的依赖和信仰;让自己面对一切未知和不确定的时候,多一些情感层面的坚定和坚强,不会轻易崩溃。不过这一切就像盲人描述世界的色彩一般,只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共同想象并非真相。但是,不论任何宗教的追随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实的。

所谓的强大的人,都是因为自己内心坚信了某一套逻辑自洽的信仰体系,不管是全然接受某一个现有的宗教体系,还是自创了一套独有的宇宙法则,本质上人的内心都是有着某种信仰体系的。

人文主义时代

人文主义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现代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了信心,而是对人类更有信心了。过去我们需要宗教来帮助我们判断善恶、正误、美丑,宗教曾经让我们相信只有神可以定义道德标准。而现在,人文主义的口号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快乐的事。”

假设公元1300年某个英国少妇出轨了,她可能会坐立不安,然后去教堂找神父忏悔。神父会根据《圣经》的内容告诉他上帝对出轨的看法,并且基于《圣经》来判断她的罪行,并警告她如不悔改则要下地狱。悔改的方式也容易,捐10个金币(购买赎罪券)给即将出征的十字军,半年吃素,然后去某个大教堂朝圣。

而现在,她自己完全可以为自己做出判断,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知道自己为此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权衡利弊后她就可以作出决定,对自己负责,承担后果。这个后果不包括下地狱,可能是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丈夫,也可能是分不到一分钱。当然,她如果处境尴尬不知如何选择,也可以求助闺蜜或者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并没有一本定义善恶的《圣经》,也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病人身上。他/她会尊重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帮助她梳理和诊断她的心理状况,引导她走入自己内心最私密的地方,寻找答案。

在人文主义看来,上帝的训诫根本不如人的感受来的实在和真切。不管是婚外情还是同性恋,人文主义都不会用一个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的道德标准来横加判断。当以色列的LGBT社群在耶路撒冷游行时,那些传统的犹太教徒、穆斯林教徒和基督徒们,也只是说:同性恋游行竟然穿过耶路撒冷这个圣城的中心,实在是深深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同性恋希望我们尊重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应该尊重我们的感受。这可以称为社会的进步!

在中世纪,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了政治、道德和美学的权威来源,无法判断正误、好坏、美丑。当时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认为,如果没有宗教,所有的法律和秩序都会消失。而今天,对全球法律和秩序造成最大威胁的正是那些继续相信唯一真神的人。对神怀有敬畏的叙利亚,比世俗的荷兰要暴力的多。

1917年,杜尚买了一个量产的普通小便池,宣布这是一件艺术品,命名为《喷泉》,签了名,放到了巴黎博物馆。这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里程碑。全球无数的美术老师让学生们欣赏这个作品,并问他们,这是不是艺术?当学生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师说:只要有人认为是艺术,就是艺术;有人认为美,就是美。

这就是今天深深影响我们的人文主义观念。在现代自由市场中,顾客意志取代了上帝意志。如果有几百万人通过自由选择购买了公司产品,你凭什么说他们错了?

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

人文主义还把教育从“提问和背诵”引向了“引导和思考”高度,知道亚里士多德、所罗门王和阿奎纳对政治、艺术和经济的看法很不错,但是因为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在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天堂和地狱也不再是云端或山川,而是人内心的精神状态。只要你心中燃起愤怒和仇恨的火焰,就是经历地狱的痛苦;只要你原谅敌人、忏悔错误、与穷人分享财富,就是享有天堂的幸福。

尼采说,上帝已死。但是,你可以继续选择相信上帝,因为你内心能够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你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因为你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不论如何,权威的本源都是人类自己的感觉。

在中世纪,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经文x逻辑。

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

但是科学本身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发明火车,但是却不知道火车该开向哪里。科学家无法做出道德判断。

所以,基于人类的自信,人文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取伦理知识的公式:知识=体验x敏感性。

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主要有三个部分:知觉、情绪及想法。

敏感性包括两方面:

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直觉、情绪和想法;

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要保持对新体验的开放态度。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敏感性不能靠读书和演讲来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喝茶、品酒、审美概莫如此。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

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You Only Live Once.

科学和人文主义,就像太极的阴阳一样默契配合,给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以及生命的意义和道德判断。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

虽然自由人文主义赢得了今天,但等到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彻底发挥潜力,自由主义、民主和自由市场的概念,可能又会想燧石刀和录音带一样过时。以后,科技人文主义可能从根本上会颠覆自由人文主义。因为我们发现,客户和选民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我们可以用科技来计算、设计或者击败他们的个人感觉。在不久的未来,人类的主观体验也成了可以设计的产品,就像能在超市买到的任何商品。

历史在前进,虽然现在还有数十亿人口虔诚信奉着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或者佛教,但对历史来说,数量的意义不大,塑造历史的,往往是一小撮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向后看的大众。

从狩猎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每一次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变革,都是一小部分人推动和率先获益的。借助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算法)为代表的科技力量,人类长生不死、永远幸福并化身为神的愿望将很有可能实现。

21世纪初的这场科技革命,很有可能是人类升级的最后一班车,错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有上车的机会。

未来简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