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价值进化论

2019年6月14日  来源:choudh 作者: 提供人:qiangjiu81......

二、价值进化论

价值是生命机体的动力源,价值的进化取决于生物的进化,并且价值进化的各个阶段与生物进化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价值的进化序列可分为六个阶段:

1、原核生物实现了从“无机能”向“无机能价值”的进化。

价值是能量的有序化状态(即广义有序化能量),生物界(包括人类)的一切价值都起源于能量,而最早的能量都是无机的化学能或光能,而且它们基本上都来源于太阳。最早的生物就是原核生物,它将各种无序状态的无机化学能或光能转化为有序化状态的能量。原核生物种类虽不甚多,但其生态分布却极其广泛,生理性能也极其庞杂,它能够利用各种形式的无机化学能或光能,从而使各种无序的无机化学能转化为有序的无机能(即无机能价值),如红色无硫细菌、红色硫细菌、绿色硫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铁细菌、一氧化碳细菌等(反硝化细菌除外),它们分别吸收和利用各种硫化物、硝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含铁化合物、含氢化合物等无机物中所蕴含的无机化学能。蓝细菌或蓝藻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光能转化为体内的能量,并以此为生命运动的动力源。因此,原核生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各种无序的“无机能”(包括无机化学能与光能)转化为有序的无机能(即“无机能价值”)。

2、原生生物实现了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进化。

原生生物包括原生藻类、原生菌类和原生动物。其中,原生藻类相对于原核生物进一步提高了光能的利用效率,属于自养型生物,其主要功能仍然是将无序的无机能转化为有序的无机能;原生动物大都为可运动的掠食者或寄生者,通过掠食或寄生于原生藻类,把储存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之中的能量转化为自己的能量,由于原生动物的能量来源是有机物,它开始把有机能转化为有机能价值,进而转化为其它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由此进入生物能量的循环系统之中,实现了价值资源在整个生物圈之内的可通兑性;原生菌类(如黏菌)虽然能够吞入固体食物,并分泌酵素,将食物分解而进行吸收,但是基本上不能转化为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很少进入生物能量的循环系统之中,因此不能实现价值资源的可通兑性。对于原核生物,能够吸收和利用各种无机化学能,但是一种无机化学能往往只能适应于一种原核生物的生存,这种化学能及其价值不具有可通兑性;对于原生动物,能够吸收和利用各种有机化学能,而有机化学能却能够适应于众多生物的生存,可以成为可通兑的价值。因此,从原核生物向原生生物的进化,就是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不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向“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的发展。

3、感觉类生物实现了从“有机能价值”向“要素性价值”的进化。

物质的某些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虽然不属于能量特性,但是它们能够改变生物机体对于能量的利用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一部分能量型价值。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细胞进化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功能,多细胞生物就是由多种不同生物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的新生物体,并通过分工与合作,使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当某一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如水、氧气、温度等)出现稀缺状态或非正常状态时,生物体内就会通过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细胞运行来进行适当补偿或替代,并以消耗一定数量的有机能价值为代价。与此同时,一些非能量特性的生命要素(如氧气、水分、温度等)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一些细胞的生物功能,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或有机能价值,因而具有了价值。这些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对于生物机体所产生的价值,等效于一定的能量型价值,因而称作“要素性价值”。因此,从原生生物向感觉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有机能价值”向“要素性价值”的进化,实际上也是从“能量型价值”向“非能量型价值”的发展,使价值的内涵从能量领域向非能量领域的扩展,从“有序化能量”向“扩展有序化能量”的延伸。

4、认知类生物实现了从“要素性价值”向“生理性价值”的进化。

如果不同事物的价值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生物机体就不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如果不同事物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则生物机体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动物一旦拥有了认知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及其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感觉类生物虽然开始利用各种要素性价值,但是,只能孤立地、片面地、单方面、直接地利用各种要素性价值。多种生命要素共同作用于生物机体,从而为生物机体的各种生理性运动提供动力源,因而称作生理性价值。由于多种生命要素的价值有机地组合起来所产生的综合价值(即生理性价值)往往不是各种生命要素的价值的简单叠加,这就需要生物机体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以深入了解各种生命要素价值与生理性价值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认知器官生物能够根据认知器官的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对象来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从而达到综合地、关联性地、适度地、多方面地、间接地利用各种要素性价值,以实现最大的生理性价值。因此,从感觉类生物向认知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要素性价值”向“生理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独立性价值”向“关联性价值”的发展。

5、评价类生物实现了从“生理性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进化。

如果事物的价值量度不发生变化,则生物机体对于它的反应模式就是刚性的、本能的、无条件性的;如果事物的价值量度发生变化,生物机体对于它的反应模式就是弹性的、机动的、有条件性的,这就需要生物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动物一旦拥有了评价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及其价值之间的量度关系,从而形成对于动态性价值产生动态性的反应。认知器官生物对于价值资源的利用行为通常是刚性的、本能的、不能变更的、无条件性的,它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评价类生物对于价值资源的利用行为通常是弹性的、能够变更的、条件性的,它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它使生物具备了后天学习的能力。由于评价类生物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从而可以借助于外部物质资和自然力量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这类动物还具备了初步的制造和适度操作劳动工具的能力。因此,从认知类生物向评价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生理性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不可计量价值”向“可计量价值”的发展,也是从“价值的定性分析”向“价值的定量分析”的发展。

6、意志类生物实现了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进化。

高等动物的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关联性,而对于各种行为所产生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就需要具备高度的预测能力。高等动物的行为主要是依靠意志来控制,意志的本质是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追求最大的行为价值率。由于高等动物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通常包括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三个层次。意志器官的核心作用在于提高人对于各种社会性生产资料(包括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利用效率,并通过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来实现最大的行为价值率。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化、动态化、关联化的系统,人的社会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因此要想实现社会行为的最大价值率,就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制订正确的行为方案,实施正确的行为细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各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各种社会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全面而精确的预测,并在社会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意志类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所产生的价值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必须具有高度的价值预测能力,特别是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价值的预测能力。因此,从评价类生物向意志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不可预测价值”向“可预测价值”的发展。

价值的进化序列如下图所示:

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与情感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 / 价值进化论 / 情感进化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