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2019年4月17日  来源:金碧辉煌姚小6 作者: 提供人:duijiao33......

原标题:态度与行为-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呢?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三个可能的理论。

自我表露理论:印象管理

自我表露理论认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使我们看起来表里如一。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种好印象往往能带来物质上的回报,社会身份的保障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我们希望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为了这种一致性,有些时候我们会假装表现出某种态度。例如我们在葬礼上从不说逝者的坏话,哪怕他身前是你最讨厌的人。

但是,自我表露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态度的变化。有些时候人们在陌生人面前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时候,就需要另外两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内化自我表露。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当两种想法或信念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或者说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会调整自己的想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比如我爱吸烟,但吸烟有害健康,那么在我吸烟时失调感就会产生。如何调整这种失调感呢?费斯廷格认为,使失调感最小化的方法之一是选择性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即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屏蔽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人们总是热衷于获取支持自己政治,婚姻,金钱观的信息,而屏蔽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信息。回到吸烟的问题上,吸烟者就会选择性屏蔽吸烟的危害性。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中认为吸烟很危险的比例要小很多。

态度与行为-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认知失调为自我说服提供了一个解释。2003年伊拉克战争发动之时,80%的美国人坚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而,美国人最终没有找到这种武器。此时大多数战争的支持者体验到了失调感,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创伤时。为了减少这种失调感,一些人修正了关于对外开战的主要原因,把这场战争解释为:从残暴的,种族灭绝的统治下解放受压迫的人民,为中东的和平和民主打下基础。通过改变战争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战争支持者又找回了平衡。

当理由不充分时,人们会改变态度以获得认知的平衡。给你一块钱,让你对人说个小谎言,大部分人会觉得一块钱的报酬太少,说谎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是在试验条件下,必须说谎时,这部分人会改变自己的态度,选择相信这个谎言。如果是100块呢?这时候人们会心安理得的说谎,并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100块对他来说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充分的说谎的理由。这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中同样适用。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打扫房间,严厉的威胁或者暴力并不能让他们养成打扫的习惯。因为惩罚已经构成了一个充足的条件,孩子不需要改变自己对打扫房间这件事的态度。理想的解决方法是,给予他选择的权力,并让孩子意识到打扫房间的目的是在优化自己的居住环境。选择的权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失调理论强调鼓励和诱发的力量足够引发所期望的行为,从而使态度依从行为。

态度与行为-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在面临重要决策时-读什么大学,选哪份工作-我们会陷入两难。一旦做出了选择,我们就会立刻被这种决策后失调的痛苦打倒,选择了A就等于放弃了B的所有好处。为了缓解这种痛苦,我们会不自觉的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对于简单的选择,你的决定会很快变成信念,进而滋长出自负。所有刚刚下注的赌徒总是对自己的选择无比自信。我们的偏好会影响决定,决定又会反过来强化偏好。这种选择-影响-偏好的模式一旦出现,影响就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观念,即使一开始的选择最终被证明是错的,我们也会坚持最初的选择。第一选择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自我知觉理论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推断他人的态度的?我们会观察人们在某种情境下的行动,然后将其归因于个体的特性,态度或者环境压力。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自己。当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或信念不确定时,我们会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倾听自己的语言,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当我们无法把自己的行为简单的解释为外部压力时,这种自由做出的行为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揭露。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主动答应别人的一个小请求时,他们会自我觉知到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之后等别人提出更大的请求时,他们也会答应。这就是行为对自我概念的修正。

众多试验证明面部和躯体反馈绩效是真实存在的。皱紧眉头,你就真的会体会到愤怒;难过的时候假装微笑,过一会你就真的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难过了。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如果你以颓废的姿势坐上一整天,并唉声叹气,这种忧郁的情绪会持续一整天。怎样打破这种状态呢?站起来,昂首挺胸的走上一分钟,相信你一定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我们在观察他人时,会不自觉的模仿他人的表情。这种做法有助于激发感同身受的感觉。这就是情绪传染。

前面我们提到了理由不足效应。自我知觉理论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通过关注周围的情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他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来说服自己对他人说谎,报酬这种额外的奖赏反而会削弱我们的自我觉知。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当人们在没有报酬或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对这种活动的兴趣。而外部报酬反而引导他们将行为归因于激励性因素,从而破坏了内在动机。

态度与行为-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过度合理化的关键是报酬。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成就,例如因工作出色获得赞赏或恰当的报酬,那我们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都会有所提高。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而且你真的相信自己的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这份报酬,那么过度合理化的情况就会出现。

理论比较

自我表露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行为会影响态度。而另两种理论解释了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认知失调理论假定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来减少内部的不适,而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我们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合理的态度判断。这两种理论都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他们创造性地去尝试简化和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两种理论分别描述了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失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我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降低行为和态度相反时造成的紧张感。但失调理论无法解释非失调状态下态度的改变,也无法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在行为与态度不矛盾,或者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自我知觉理论为态度的改变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态度与行为-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综上所述,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行动起来!哪怕你一开始非常不情愿这么做。行为就是具有这样巨大的力量。

印象管理 / 行为 / 态度 / 认知失调 / 自我知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